东京之旅
在东京的最后一个晚上,我偶然点进去一篇小红书——《30岁的intj告诉20岁的intj的几件事》。向来,我对这些帖子是嗤之以鼻的,点进去更多也是为了批判。倒不是我跟风地反对mbti,而是,当一种东西逐渐地发扬社交和娱乐功能,“蠢人”——请允许我这样描述,总会涌入并聒噪地歌唱。
但马上,几条所谓的忠告就抓住我的眼球。这样的描述实在是太符合我目前的状态了,也说出了一些在脑海中闪现过但未曾总结的东西。
他说,“尽早学会忍受悬而未决的状态”。
我很早就发现,我很难处于并行(或者说,并发?)状态。不是因为智商难以支持多任务,而是因为多任务并行意味着,在这个过程的大量时间片中,没有一个任务属于完成时态。“不确定”“未完成”会给人带来不适,最终降低效率。
未来越来越多的日子里,评价器(或者说,奖励模型)的反馈一定是不及时的,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。而在更多情境下,评价器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奢求。
他说,“尝试放弃对所谓安全感的执着”。
大部分决定都需要在没有完备信息的情况下做出。我不喜欢玩狼人杀,它的场上信息是不完备的。这并不是说,我无法做出涉及概率的决定;而是说,我拒绝在无法建模出概率模型的情况下做决定。纸牌游戏、MOBA游戏等等,都是容易构建模型来辅助决策的。
这就是执着追求安全感的体现。我接受在决策失败后,反思自己的概率模型是如何地与现实不匹配;但不接受决策的做出没有任何根据,或者只提供了我看起来无用的根据。
这可能是更高阶的“做题家思维”(普遍认为的版本中,做题指的是,做有确定答案的事情,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认为有确定答案),做题的安全感就来自,题目提供的信息一定有利于推理。
然而,决策不意味着决定,决策本身只是任务的一环。INTJ是一定相信自己的能力的,但在决策遇到不安全感时,往往会忽略自己对结果的应对能力,所以变得畏手畏脚。
他说,“低谷期更重要的是平静的生活,而不是更努力”。
这是真正触动心弦的一句话。我甚至坚信如果看到这句话不触动的,很难能被认为是intj。
在困境中,我希望通过更努力地工作来证明自己,这也源于对自己能力的信心。然而,真的存在一些困境,不是源自自身能力不足,也不是源自不努力。沉溺在努力中(是的,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个奇怪的描述),反而是一件坏事。
先冷静地跳出来,暂时别做工作狂了,回归正常生活,虽然工作狂本身也是正常生活。INTJ太尊崇独立思考了,所以轻视从周围获得有意或无意的建议。“平静的生活”,一定有利于感受后者。
后记
这些和东京没关系,但又有很大关系。总会有一些困境是意想不到的,我自信能面对它们,但看到这篇帖子后,也需要反思该不该工作狂式地面对。仿佛固执地认为,对面是代表邪恶的风车,堂吉诃德只要冲锋地足够猛,无论成功失败都有人歌颂为“骑士精神”一般。
走在江之岛的大堤上,我朝海喊了好几声(在清华园里,你很少有机会大声喊出来)。恰好这里周围只有一个钓鱼佬,海又足够大,能包容我的呐喊。但是故事并不是理想延伸的,喊完也并没有轻松放纵的感觉——
某些弦可能绷得太久太紧了,“一切都尘埃落定”那可是在无穷远之后。
初稿写于 2024.12.13 夜 东京 to 北京 的航班上。